close

經濟持續擴張、企業獲利轉為溫和成長,美股長多延續,但FED減寬鬆或將升息使波動增加、漲幅縮減,持續關注高通膨延續性及對FED政策緊縮速度之影響


.2022年金融市場重要議題:疫情、供應鏈正常化時間、通膨、FED政策、 及中國經濟及政策

 

1.高通膨延續時間,以及對 FED政策態度及升息預期變化,對市場波動的影響。

2.疫情的變化及影響:(1)疫情本身;(2)疫苗及治療方式;(3)對供應鏈及通膨是否舒解的影響。

3.比較基期上升後,經濟及企業獲利動能延續性,以及2022半年通膨壓力是否開始降低。

4.汽車晶片缺貨、晶圓代工產能持續吃緊、下游需求變化(短中長期的應用),與長短料問題的發展,及對科技股、電子族群股價輪動及台股表現的影響。

5.中國房地產市場衰退、經濟降溫下,何時政策開始介入扭轉經濟持續放緩的力量及風險。

 

.通膨為影響2022年金融市場關鍵因素: 疫情使得供給面發生瓶頸,需求快速回溫、更多商品需求取代服務性消費,引發短期通膨壓力;消費力無虞下,在供給面因素所產生的通膨壓力,是否導致長期通膨走升、引發FED欲急速升息讓需求降溫,最後終結景氣擴張,為中長期主要風險

 

1.疫情等影響供應鏈及通膨之因素:(1)生產基地限制;(2)整體勞動意願下降;(3)更多消費產品取代接觸性服務之消費;(4)運輸瓶頸;(5)傳統能源投資減少,產油國漸進增產;(6)雲端、5G、及汽車電子化發展,長期未明顯增加產能下,使晶片供不應求。

2.美國大量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解封後需求急速回升,再加上民間財務狀況良好、部份服務性消費轉增加物品消費,在疫情因素導致上述供應鏈瓶頸下,造成通膨壓力顯現。

3.疫情的因素確實是暫時性因素,但疫情影響無法消除將「暫時性」影響因素時間拉長,再加上貨幣寬鬆、低利率環境、補貼政策、股房市上漲財富效果、民間財務狀況良好,使得購買力增加,就形成了影響通膨的非暫時性因素亦同時存在。

4.不過科技進步、整體經濟對能源依賴度較過去為低,對提高生產力、抑制長期通膨的力量仍同時存在。

5.過去美股空頭市場僅發生於經濟衰退的風險下而產生,目前美國自疫情經濟擴張以來時間僅21個月左右,且車市、房市目前亦仍處於低庫存狀況,加上目前民間資產負債處於非常健康的狀態,正常情況下經濟將會持續擴張,股市持續維持長多趨勢。

6.因此,目前僅通膨壓力若導致未來FED升息過速、進而引發經濟衰退的風險,才會使美股轉為空頭的風險明顯上升。

故美國在消費力無虞,同時存在供給面因素所產生的通膨壓力、是否導致長期通膨居高不下、引發FED欲急速升息讓需求降溫,進而終結景氣擴張,成為未來影響金融市場最關鍵的因素。

  

 

.通膨及FED政策不同階段對金融市場影響: 關注通膨威脅是否讓FED升息過快,使經濟出現衰退風險,而使股市轉為中長空;目前處於縮減寬鬆期~將啟動升息階段,股市尚可維持多頭、但波動將上升、漲幅縮減

 

1.經濟好轉到一定程度或有通膨壓力後, FED會開始縮減寬鬆政策或開始升息。

2.FED縮減寬鬆政策及升息基本上增加股市波動、降低漲幅。

3.在未達充份就業、高通膨預期亦尚未成為普遍現象下,在經濟及企業獲利成長動能仍足夠下,獲利成長帶動的股市上漲,仍可瀰補因未來利率上漲帶來的抑制或降低股市評價水準的因素。

4.若未影響經濟擴張及企業穫利成長趨勢,通常一次明顯的政策變化擔憂,修正幅度約5~10%以內。

5.若通膨擔憂加劇,FED升息太快,導致市場認為經濟將明顯降溫、並有經濟衰退風險時,股市就可能出現較大跌幅。

6.當升息過速或升息到某一階段後,隨著資金緊縮、利息成本上升、以及股市評價的折損,在某個時間點就會出現經濟擴張的高峰反轉向下訊號,開始轉為空頭市場。

  

 

.此次經濟週期環境差異及對FED政策風險影響: 消費力足、就業改善速度快、供給不足而非需求不足,勞動參與率較低下,若通膨於高檔時間過長,可能再加速FED升息時間及速度,造成金融市場震盪

 

1.此次復甦失業率很快降回到11月的4.2%而非上次週期的緩慢的恢復。

2.比以往更大規模的財政及貨幣寬鬆政策,且家庭部門資產負債狀況良好,民眾仍有足夠的消費力。

3.疫情因素及科技業的發展產生的供應鏈衝擊,加上全球綠能政策的發展與限制,使傳統能源投資不足,是否讓此次供給面的影響因素較預期更久?

4.低的勞動參與率,是因工作轉換難度上升、提前退休、或疫情後工作新型態的出現...等因素產生,自然失業率(或讓通膨加速的失業率)是否沒有像FED判斷的4%這麼低?

5.通膨預期已較前一週期時上升。

 

 表一.1960年代至今經濟、通膨與FED政策差異:2010年代通膨低迷使FED此次暫容忍通膨超標,通膨壓力來自於短期供給面調整不及、但需求已回溫,供應鍊復原速度及通膨預期是否居高不下,攸關FED是否提前升息

 

年代

週期特徵

經驗教訓

1960

1.   經濟與軍事同步並重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2.   FED認為充份就業失業率為4%,而非戰前的5%以致不願緊縮政策。

3.   經濟過熱出現。

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的充份就業失業率是多少。

1970

1.  經濟擴張源自於暫從供給面衝擊減少。

2.  通膨壓力來自於美元貶值、油價及原物料價格上漲、及勞動生產力下降多重壓力。

3.  FED控制供給面衝擊的能力不足,且亦低估當時的自然失業率。

FED對於應對供給面衝擊的能力較弱。

1980

1.  1980年卡特政府緊縮信貨及1981~1982 Paul  Volcker急劇上調利率引發經濟衰退。

2.  通膨下滑後又反彈居高不下,因1970年代高通膨預期揮之不去。

要通膨預期上升後要再回復正常是不容易的。

1990

1.   電腦科技進步生產力明顯提升,通膨控制較佳,1995~2005年寬鬆政策讓經濟擴張維持較長時間。

2.   但也導致了2000年的科技泡沫。

生產力的提升可控制通膨、並延長經濟擴張時間。

2000

1.   經濟強勁表現,且通膨僅略高於當時的非正式的2%目標。

2.   但出現了信貸房地產泡沫。原物料價格亦在週期後期飆升。

通膨並非是經濟週期後期的唯一風險。

2010

1.    從金融危機恢復後的緩慢復甦。

2.    銀行、房地產、及家庭債務調整須時間恢復,致經濟緩慢好轉、通膨預期恢復後,通膨2%FED目標水準從未實現。

走出大衰退續復甦後更伴隨著通貨緊縮的壓力。

2021

目前狀況

與前次差異

1.   因前次週期未達成2%通膨目標,使FED調整政策暫容忍通膨超標

2.   失業率快速降回至近5%,且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民間消費能力足。

3.   主要問題來自於供給不足而非需求不足。

4.   持續走低的勞動參與力,自然失業率是否仍在4%或以下的水準?

1.   面臨供給面衝繫的時間是否過長?

2.   通膨預期上升的持續性。

3.   FED是否提前升息?

資料來源:美銀證券(BoFA), 2021/10/20

 

 

.支持長期通膨仍可能溫和發展的因素: 原油仍具增產空間、經濟依賴傳統能源比重降低,且新科技、電商及人口老化等因素亦限制長期通膨上升

 

1.供應鏈及油價上漲為疫情及增產不足之短期因素。

2.高耗能及傳統能源佔經濟比重已明顥降低。

3.電商及網購發展仍有助物價平抑。

4.老年化及貧富差距對於整體社會消費力仍有所限制。

5.高科技、新技術、自動化發展,有助勞動生產力持續上升。

6.美國長期通膨預期,較短期的通膨預期仍相對穩定。

7. 中國經濟降溫對原物料需求及價格有所抑制。

8.2022年下半年後,物價有機會隨基期上升、供應鏈有機會改善後,回到2.5~3%以下之水準。


.長期通膨上升的風險因子: 供應鏈恢復時間過長、碳中和政策限制傳統能源增產、及通膨預期再降時間不確定,並引發FED提前緊縮政策的風險

 

1.供應鏈恢復正常時間較預期更久。

2.各國減碳政策限制傳統能源增加供應,而清潔能源供應比重仍不足。

3.通膨預期及薪資增速上升後,帶動物價上升時間更長。

4.若物價居高不下的時間過長,將引發FED提前及加速升息時間造成金融市場震盪加劇。

 

.2022年金融市場可能趨勢: 美國經濟持續擴張、及科技創新使企業獲利持續成長,股市長多未變;FED縮減寬鬆政策、市場波動增加、股優於債表現不變;科技應用發展仍支撐台股

1.美國終端庫存低且需求仍強,家庭部門財務狀況良好消費動能無虞,及眾多科技創新,支撐企業獲利持續成長、經濟持續擴張、美股長多未變。

2.疫情變化、供應鏈改善程度、薪資增速、通膨預期變化決定高通膨延續時間,預估下半年通膨增速因供應鍊逐漸改善、比較基期上升後,自高檔下降。

3.聯準會開始縮減寬鬆政策且下半年可能開始升息,股市震盪增加,但企業維持獲利成長、實質利率水準仍低,未連續升息且經濟擴張期未現尾聲前,尚不影響長多走勢,股優於債延續。

4.晶圓代工產能仍供不應求,科技應用包括5GAIOT電動車、AR/VR…等長期發展仍支撐電子業及台股,台股本益比15倍長期中性水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Chiu 的頭像
    JohnChiu

    JohnChiu的部落格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