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要義


耶鲁大學校務捐赠基金大衛史文森先生管理績效卓著,其亦將管理的基礎及理論架構撰寫於《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書中,以下摘述「幸福是什麼?——《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讀後感」一文主要重點說明其管理原則及投資人為何需進行資產配置的原因。


1. 投資人追求的,應該是在未來最不利的情況下也要保證組合的安全。這個安全,不僅僅是保證本金的安全,而且更加是跑贏合理的目標收益率,也就是說要戰勝通貨膨脹。


2. 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需要達到的是兩個目標:


首先是負債端分析的結果給出委託人的資金成本和支出狀況,根據實際支出的情況來給定目標收益率,這是資產管理人的底線回報要求;


然後是本國的通貨膨脹率加上某一溢價,即高於平均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回報,以保證委託人的利益,這個溢價可以用GDP的某個比例來計算。如果我們按照100%來計算,也就是實際GDP加上通貨膨脹,那麼一個好的資產管理人追求的回報目標應當是所在國家的名義GDP。


2. 雖然長期下股票的預期報酬率最高,但短期波動也會較大,平衡配置股票、現金、債券、商品(包括黃金),減小波動,是為了應對未來可預計的和不可知不可預計的支出。


一旦捐贈基金或者家庭資產的現金收入(包括股票紅利、房租和債券付息等)不能覆蓋當期支出,特別是間歇性出現的大額支出(對於個人而言就是買車買房),那麼就必然動用本金,而動用本金的時候,如果基金/家庭資產中的股票價格暫時低迷,就會損傷到未來的增值空間。在股價持續不漲的時候,突然需要急用一筆錢,賣出股票支付生活成本之後,若很快股價就迎來了等待已久的價值回歸,底部長時間的等待付諸東流或者收益遠低於預期。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的投資者必須要減小波動,也是即使只是個人投資者擁有的不多的金融資產,也需要通過適當的資產配置來實現減小波動的理由。


3. 資產配置是投資過程的核心環節,而資產配置對投資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波動性,特別是通過配置在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表現不同的資產,通過分散性來實現波動性的的降低。


至於具體如何實現,歸結起來就是三句話:充分認識各類別的資產,根據負債端分析合理架構,拒絕幸存者偏差和隱含的高風險。


4. 通過深入研究並買入優秀的公司,巴菲特選擇忍耐更高的短期波動,來獲得長期的收益。無論是機構投資者受到委託人壓力,還是不夠成熟的個人投資者,都應當明白,自己是否能夠像巴菲特一樣忍受短期的波動,如果不行,深入研究並合理配置大類資產,才是降低波動獲取長期更高更穩定的收益的正確路徑。


5. 投資組合中配置債券的理由不是收益而是保護經濟減速時期的淨值,而投資者需要債券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時候,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公債。(通脹保值債券和REITs產品不屬於固定收益產品,而是實物資產,是對抗通貨膨脹的利器)


資料來源:「幸福是什麼?——《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讀後感」,郭荊璞 ,2021/06/06 。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645147165196640?_wb_client_=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