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FED主席葛林斯班,以其逾60年的計量經濟專長及經濟預測經驗,與在1987年8月至2006年1月擔任FED主席的實際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觀察,並在2008年出現眾人及幾乎所有經濟預測模型皆無法預測出的金融風暴,及大幅度的經濟衰退之後,有感於經濟預測的限制之處,自己反思並寫成〝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 Risk, Human Nature, and the Future of Forecasting〞。(中譯本「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危機、人性,以及如何修正失靈的預測機制」,大塊出版,2014年7月)一書。其中主要的論述及看法包括:
1.經濟預測的方法及侷限:人有時非理性會使預測失靈
葛林斯班一開始即說明做為一個計量經濟之預測專長的人,在了解經濟運作之後,找出影響因素並預測可能結果,並藉由計量經濟模型檢驗是否有效的方法,仍是一般經濟學家做預測的方式。但基於經濟學人是理性的假設之下,葛林斯班亦藉由行為經濟學的討論,包括恐懼與陶醉、風險趨避、時間偏好、羊群行為、依賴、近鄉偏誤、競爭欲望、價值準則、以及樂觀偏誤,與上述因素之交互影響等因素下,人類的經濟行為難以完全理性,亦使得預測的正確性打折,或有時差異很大。
例如2008年雷曼倒閉後出現的金融危機所產生的恐慌,風險極度趨避,以致流動性全失,並讓經濟加速惡化的結果,就是一種人類非理性的例子。但此類危機在正常狀況下經濟預測是較難預測的。
2.2008年金融風暴後獲取的教訓:銀行資本適足率可提高以防止金融危機發生
(1)影子銀行業務的擴大,並且運用槓桿及債務太大的結果,讓2008~2009年初出現深度衰退。而2000年科技泡沫金融市場雖亦大跌,但因較無使用槓桿、債務較低使得經濟衰退程度輕微。
(2)銀行業的資本適足率規定仍偏低,使得金融危機發生的資本緩衝不足,以及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使得金融機構亦出現風險管理的問題。
(3)金融監理的加強控管。
(4)若要判斷金融危機的深度,可觀察可取得短期授信崩潰的程度有多嚴重。
3.股價為何長期上漲及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股價隨名目GDP長期上揚,並且會影響消費及投資表現
(1)本益比或股息殖利率長期處於一定的區間,主要反應與利率之間的比較關係。
(2)企業盈餘與GDP相關,GDP可以勞動生產、生產力、以及通膨率來表示,長期而言這些因素都持續上升,因此,每股盈餘、股價自然隨名目GDP成長。因此,股票除可參與企業營運績效外,也可規避通膨風險。(PP.89)
(3)股市漲跌會影響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變動。就美國之經驗,自1953~2012年平均而言,12%的個人消費支出取決於淨資產的增加,但88%取決於可支配所得及儲蓄率。而自1993年以來股價相對於全新廠房及設備重置成本每變動10%,實質資本相對固定資本存量會出現4%的變化。
(4)但不確定性會損及投資意願,亦使得2008年以來,企業資本支出相較以往顯得保守。
4.美國經濟預測的發展及葛林斯班的經驗:建立可以預測經濟的觀察數據,而Fed是非常專業且人員龐大的研究及決策機構
(1)分析了美國自19世紀以來的經濟預測的發展過程,從最初判斷港口船隻的訊息,到Fed1919年起編製經濟指標,以及1930年代Kuznets發展出的GNP衡量方法。後續在1953年葛林斯班就已成立了自己的諮詢預測公司,一開始以產業預測為主,後來又將預測工作延伸至總體經濟預測。
(2)Fed做決策前,都會建立相關的經濟數據判斷經濟走向,並且Fed自己擁有250位的經濟等各領域專長的博士以供Fed主席諮詢,以利決策之正確性。
5.Fed決策的兩個關鍵因素:生產力及物價變化
(1)資本支出、資本支出的水準與組合,以及應用創新,是決定帶動生產力成長力道的首要因素。1990年代因電腦、網路之發展,使得生產力出現較過去表現佳的現象,亦使得經濟成長下物價表現較穩定。
(2)長期的貨幣供給仍是決定物價的主因,但貨幣供給的成長與貨幣流通速度、經濟的好壞變化仍有一定的影響。2008年以後貨幣流通速度明顯降低,主要因投資信心及貸放意願未完全恢復,因此大幅的寬鬆措施後尚未出現通膨壓力。
6.所得分配不均的原因及解決之道:資本主義體制下適者生存機制的選擇與取捨問題,且社福制度要適當
(1)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主要取決於資產價值和廣大勞動力工資水準之間的競賽速度何者勝出。不均程度上升可視為勞工在國內所得毛額的競爭市場上輸給了資本。勞工短缺的年代或工會強大的時期有利工資上漲較快。
(2)但當全球化進展加快、技術進步、或金融市場出現較大上漲,易使資本報酬率上升,並使所得不均惡化。但此亦是經濟成長動力的正常機制,且此種制度對長期經濟發展有利。而若要改正所得不均問題,對於課重稅是否會將此機制的優點減少,其中的取捨葛林斯班並未明確表達要如何做。
(3)亦如書中所提,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出現後,其影響包括長期儲蓄率下降,使得長期固定資本投資減少,而影響了經濟長期成長的潛在動能,且美國所得最高之前20%的個人所得稅負擔,亦已達全體稅收的94%。而過度的社會福利制度出現後會出現的一個意外的結果:長期GDP成長率反而明顯降低,反而讓中間家庭所得水準相對縮減。
葛林斯班這本從其長期經濟研究的角度出發,並伴隨著如何創造經濟及金融市場成長穩定的發展方向進行的討論確實相當的深入,並提供實證上有力的證據,而葛林斯班的態度似乎也較偏向以市場機制能夠穩定發展經濟為主,這樣所有人皆可因成長社會進步而長期受惠,過度的社福制度可能反而出現讓長期成長動能下滑整體生活品質下降的反效果。不過就如同葛林斯班所述的動物本能,或行為經濟學的論點,不管是任何不同立場的經濟學者,或是不同的社會階層,當自己所處的環境或價值觀的不同,亦會希望以不同的解決方式。如對富人是否應再課更重稅、社會福利制度要何種程度、健保制度如何安排,常常不是可以完全理性的討論,或出現各有立場的局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