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快思慢想」一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譯本「快思慢想」,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217月第二版24次印行)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所著,其中的論述及討論的很多觀念為行為經濟學的基石,作者本為一個心理學,並在學術生涯的早期與另一位心理學家摯友Amos Tversky共同研究發展的研究人的思考偏誤原因及理論(Tversky已於1996年去逝,兩人合作的故事可參考Michael Lewis所著的"橡皮擦計劃"一書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118908557)。而此書最著名且最常被引用的觀念,就是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分為「系統一」及「系統二」兩種,「系統一」憑直覺思考即捷思法(Heuristics)的路徑,即所謂的快思,也就是人的思考可能產生的偏誤來源;而「系統二」則人透過比較慢、比較特意、要費力氣的慢的思考方式,即所謂的「慢想」,以下摘錄書中重點。

1.闗於「系統一」與「系統二」

(1)「系統一」是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氣,即使要費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2)「系統二」則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系統二的運作通常與代理人、選擇和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

(3)「系統一」及「系統二」的相互作用:系統一給予系統二建議,給它印象、直覺、意圖和感覺。一經系統二認可,印象和直覺會轉為信念,而衝動便化作自發的行動。系統一碰到困難時就呼叫系統二支持,提出比較詳細及比較特定的處理方式以解決困難。而系統二有最後決定權。系統二的作業之一就是駁回系統一的衝動;系統二主掌自我控制。

(4)但是大腦裡並沒有真的「系統一」及「系統二」,而是作者用於方便解釋虛構的2種系統。

2.自我控制需要注意力和努力,控制思緒和行為是系統二的責任之一。太關心自己在某項工作的表現,有時反而干擾表現,因為短期記憶中塞滿了無意義的焦慮思緒。

3.棒球與球的測試:系統一與系統二運作實例說明

(1)問題:一支球棒和一顆球共1.10美元。球棒比球貴了1美元。請問球要多少錢?

(2)當初實驗時美國頂尖大學生有50%的人答0.1美元。

(3)若以系統一直覺反應會答出0.1美元。但實際是0.05美元。若會避開此陷阱代表主動心智關啟了系統二的思考模式。

4.高智商不見得會使人對偏見免疫,此牽涉的是理性(rationality)的能力。

5.真相的錯覺:熟悉句中的某個片語或整句話聽起來熟悉,就很容易接受這句話是真的,要使人相信謬誤的方法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分辨熟悉和真相的差別。熟悉感來自於系統一,而系統二則依照熟悉感做出對或錯的判斷。

6.若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可靠、聰明、有智慧的,請不要複雜的語言,盡量用簡單的句子表達。

7.意圖歸因(Intentional attribution):人們傾向把不一定對的因果關係連結起來解釋一件事情的原因,但常因系統一無法正確判斷而產生錯誤的歸因。

8.月暈效應(halo effect):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傾向喜歡他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些未觀察到的。月暈效應會增加第一印象的比重。

9.小數原則產生的問題

(1)大樣本統計準確性高於小樣本。小樣本會產生較大的變異結果,而誤導了因果原因。

(2)但系統一不擅長懷疑、會壓抑不確定,且會自動建構故事,使一切看起來合理,除非被立刻否定,否則會認為訊息是真的,進而激發聯結擴散。

(3)系統二可以懷疑、同時維持兩個不相容可能性,但懷疑比維持辛苦。小數原則就是系統一偏好肯定,不喜歡懷疑的例子,所以人們強烈相信小樣本就代表了大母體傾向誇大所見事物的一致性及合理性。

10.錨點效應:人們的判斷會被一個怎麼看都沒有訊息價值的數字所影響。

若賣方開天價可能使成交價也變高。破解的方式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底價或協議不成時對方的損失為何?可以有助降低錨點效應。(參考”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 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106836335)

11.情意捷徑:對容易問題的回答(我對它的感覺是什麼?)替代了比較難的問題(我對他的看法是什麼?)

12.貝氏統計及推理的意義(Bayesian Statistics)

(1)貝氏推理指出先前的信念應該與證據的診斷結合,來看偏向你的假設而拒絕另一可能假設的程度。

(2)貝氏推理的關鍵:(a)把機率判斷的錨點下在一個最有可能的機率上。(b)質疑對證據的診斷。

13.少就是多

(1)以表徵判斷而非機率思考會成為錯誤的可能原因。

(2)在佷貴的物品上,搭配了一個很便宜的禮物,使得整個交易反而不吸引人—少就是多。

(3)兩相比較會比單獨個別判斷減少錯誤的可能。

14.以直覺及修正做出合理預測的步驟

(1)用基準線的機率做為預測的機率。找出平均的結果為何。

(2)直覺預測。

(3)預測的目標介於基準線與直覺之間。而若缺乏有用的訊息時,以前者為主。

(4)其他極端狀況及具有支持的證據時,仍可以直覺預測。

(5)懷疑原始判斷及真相之間之相關度,最後的判斷應會在兩個極端狀況間。

15.馬後炮的社會代價

(1)當一個事件真的發生了,人們會誇大發生前其所給的機率,即會過度誇張自己的正確率。

(2)馬後炮偏見對社會的危害包括:a.觀察者評估決策時只看後果評定好壞,而非從程序的對錯;b.對政策判定者會產生不公平效果,會傾向責怪做決定者,而不論當時的決定是好是壞。此也是為何官僚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而不願去冒險承擔不好的後果。

(3)在事前看起來是很僅慎小心的行為,可以在事後被看成不負責的行為。

(4)後果愈糟,馬後炮的偏見愈大。作者舉例911事件發生後前2個月曾有密報,而CIA事後被責怪沒有採取行動。

16.有些人用理論來解釋所有的事情,這使他們產生錯覺,以為他了解了全世界。

17.問題不是這些專家是否接受過良好的訓導練,問題在這個世界是否可以預測。

18.判斷與公式

(1)當可以用公式替代人為判斷時應該如此。

(2)自覺是有價值的,但只有在紀律地蒐集客觀訊息且有紀律地給各項目給分後才如此。

(3)不要相信直覺判斷,但是也不要把它丟開。

19.何時可以相信直覺或專家判斷?

(1)一個很規,可以被預測的環境。(駕駛可以,股市很難)

(2)一個從長久的練習中,習得這規律的機會。

(3)股市及政治專家常預測不準的因素:嘗試要預測一個基本上不可預測的事件。

(4)主觀的自信心是判斷正確率一個很差的指標。

20.利用「外在看法」(outside view)減少誤判

(1)樂觀的偏見誤以為專案可以提早完成,稱之為「計劃的謬論」(planning fallacy)

(2)參考類別預測(reference class forecasting)減少誤判:(a)找出適當參考類別;(b)取得此類型的統計數據;(c)以此案特別訊息調整基準預測。

21.過度自信與預防

(1)控制的錯覺、競爭者忽略、認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的多等因素,形成了過度自信的原因。

(2)專家者坦承自己無知,會被比較自信、比較得到客戶信任的競爭者所取代;個人與公司組織對於提供危險誤導訊息的人的獎勵也遠大於說實話的人。

(3)樂觀的風格就是:「成功是我的功勞,失敗是我有小小疏忽」。

(4)以「事前檢討會」預防過度自信及主事者拍板後無人敢反對決策之機制。

22.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1)3個特質:(a)評估是相對於中性參考點而言;(b)遞減敏感度原則適用到感官與評估財富的改變上;(c)規避損失—損失帶來的感覺大於「得」,具不對稱性。

(2)得和失都可能出現的混合賭局中,損失規避引發極端的風險規避選擇;在肯定損失和有可能出現更大的損失選擇中,遞減敏感度會引發冒險行為。(確定損失900元的痛苦,大於90%的機會失去1000元的痛苦)

(3)損失規避比例大約在1.5~2.5之間。(200元才能抵掉輸100元的痛苦)

23.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1)傳統經濟學「無異曲線」的分析是建立在偏好狀態只與目前有關。不過實際生活上,人的偏好並非固定的,而會跟著參考的改變。當變動時不利之處會被放大,比有利之處放的更大。(類似厭惡損失所致)

(2)一旦擁有了某種東西,會因為不願意失去而增加了該東西的價值;也就是說願意賣的最低價、比他願意買的最高價會高很多。此即為稟賦效應。

(3)高價買到房子的人,賣屋時會把房價訂得比較高,願意花較多時間去賣他的房子。

(4)有經驗的交易者會降低稟賦效應的存在。而實際擁有某樣東西一陣子,然後才去交易時,較會有稟賦效應。

24.關於損失

(1)受到損害的人會比得到利益的人抗爭的更兇。

(2)損失的不對稱性,使讓步的一方更痛苦。因此把餅做大重新協商分配,更比分配損失更容易協商。

(3)客戶在廠商成本提高下較易接受漲價。

25.當一件非常不可能的事變成我們注意力中心時,我們給它的加權遠大於它的機率應該得到的權重。

26.四象限型態偏好:面對高低不同機率下、得失情況下的不同行為

(1)高機率下(確定性效應)a.(95%1萬元):害怕失望風險規避(即認為很大機會獲得一大筆收益時,會風險規避,願意接受比期望值更低的條件,去確保一定能拿到的收益)b.(95%損失1萬元):希望避開損失、風險尋求。(人們面對非常不好的選項時,只好絕望地去賭一下,以交換一個減少大的損失的微小希望)

(2)低機率下(可能性效應)a.(5%1萬元):希望贏大獎風險尋求。(買彩券的原因)b.(5%1萬元):害怕大的損失風險規避。(買保險的原因)

  

(3)濫訴的原因原告是在低機率仍可能贏得大的賠償金(風險尋求),而被告是低機率下(無妄之災)輸一筆大錢會產生風險規避(買保險行為),故在此狀況下原告願意去賭被告則想要安全。

(4)只要有一點機會打平,他們就不會停損,這是在損失下尋求風險。

27.對罕見事件過度反應原因

(1)系統一對於情緒及影像鮮明性之影響,增加了可用性及對它的判斷機率。

(2)不過從黑天鵝Taleb之觀念而言:因為發生了就無法承受,因此就算發生機率很小也不願意面對,因此對於罕見事件的過度反應也不無道理。

(3)為了讓人擔憂風險,因此會改為「每一千人中死亡一人」的描述,讓人忽略分母效應,而提高風險意識。

28.窄框與廣框

(1)窄框僅對2種或少數的選擇;廣框是比較多種不同的選擇取較佳的。人類的天性是窄框的。

(2)決定()選擇:A.確定得到240元。B.25%機率得1000元,75%機率都沒有;決定()選擇:C.確定輸750元。D.75%1000元,25%什麼都沒有。

(3)若只評估AB會選A只評估CD會選D因為系統一會對「確定得到」與「確定輸掉」做出情緒反應。

(4)AD的組合25%24075%750B C組合25%25075%750一般多數人會選BC的組合但之前單獨選時BC不會被選廣框比窄框有助決策

29.規避損失與窄框的詛咒的預防

(1)減少觀察投資表現頻率減少痛苦及失去原有立場。

(2)每季或更長時間觀察而非每天觀察股票,以避免看到短期損失痛苦大於短期獲利的情緒,增加錯誤決策的機率。避免操無用的心。

(3)外在看法及風險政策的組合,可以達成去除過度樂觀和過度規避損失的目標。即達成由窄框變廣框的功能。

30.「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1)大部份的人會賣出賺錢的股票,而不會賣賠錢的股票。稱之為「處置效應」。

(2)理性的投資人應針對未來前景而非只看股票的盈虧賣出持股。

31.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與框架效應

(1)神經經濟學是處理人在做決策時大腦活化的狀況。(參考"犬狼之間的時刻"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96891898)

(2)一個與情緒有關的地方(杏仁核),在受試者選擇與框架一樣時,最可能活化起來。(系統一的工作)

(3)一個與衝突自我控制有關的地方(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在受試者沒有做很自然該做的事情(看到「輸」仍選擇確定的事時)此處會大量活化,抵抗系統一傾向時反應。

(4)最理性的受試者即不受到框架效應影響者在前額葉(frontal lobe)會有大量活化,此處為綜合情緒及理智去做決定的地方。

(5)開刀後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開刀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前者84%的醫生選擇開刀,後者50%的醫生選擇雷射治療。此即為框架心理的展現。

32.經驗效用與痛的感受

(1)對人的實驗顯示,病人對疼痛的反應:a.頂峰(最痛的時候)結尾的感覺看得比別的時段重;b.對時間的長短則不敏感。人的經驗判斷上與感受的強度較有關係,而不是整段的經歷與感受。

(2)「記憶自我」重要性高於「經驗自我」:「經驗自我」強調現在的感覺,而「記憶自我」則是整段的實際狀況為何?

(3)「系統一」代表的是平均常模與典型,而非總和。而客觀的觀察者為了避免「沒有產生最好可能的經驗的決策」與「錯誤預測未來感覺的決策」,應該是評估總和及整體性,而非以直覺的感受評估。

(4)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估若只從某個重大事件來評估非整段的做為評估,是否對一個人真正應有的評價會有所誤導?此也是一種「少就是多」偏誤的可能例子

33.如何增加幸福感?

(1)「心流」:願意繼續而不願意停止的心智的快樂。即一般人全心投入某件事所感覺到忘我的狀態。而在此時受干擾中斷是不受歡迎的。

(2)U指數:一個人花在不愉快狀態的百分比時間。政策目在減少社會的U指數,而處理極度貧窮者的憂鬱症應是優先要做的事。

(3)增進經驗的方法把被動的休閒(如看電視),轉換成主動的娛樂(如交朋友、運動)

(4)人們經驗的幸福是過他們想要的生活;幸福是人們在評估自己生活時所下的判斷。

(5)貧窮使人愁眉不展,財富可強化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但不能增加經驗的幸福。調查顯示收入超過75000美元後,幸福經驗的滿足不再往上升可能是高收入聯結到享受生活小快樂的能力減少了

34.聚焦的錯覺(focusing illusion)

(1)當你在想它時,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比它更重要。系統一會以即時或某一事情及生活中的一小部份去替代整件事,注意力被引導至生活的任何一個層面,立刻就被放大了。所以做整體評估時就只看到它,即為聚焦的錯覺。

(2)感覺加州的天氣好就以為住在加州的人會比別地方的人幸福但可能剛搬去的人會如此感覺但長期住在加州的人與住在別地方的幸福感調查並不會比較高。

35.「兩種自我」VS「兩個系統」及應用

(1)「記憶自我」,為系統二的建構,是替你記分、做選擇的自我;「經驗自我」是替你生活的自我。

(2)「系統一」以直覺快速思考,而「系統二」以費力、緩慢的思考,其在能力及資源內,盡其所能監控系統一

(3)時間長度的忽略「頂峰結尾」規則(此引發了喜歡短期享樂的偏見、不喜歡長期持久的微快樂);經驗與感受來自於「系統一」,但它不一定呼應到「系統二」的價值。

(4)行為經濟學家認為生活遠比相信人類是理性的人的主張複雜的多,有些人贊成政策「輕推」(Nudge)去避免人們做出錯誤的選擇。(參考"推出你的影響力"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106021841)

(5)避免錯誤上,團體比個人做得好,因為想得比較慢,有權力要求有秩序的流程、強制勾選檢查表。(參考作者最新著作”雜訊”一書https://johnchiu580821.pixnet.net/blog/post/121151220)

36.投資上的應用及注意事項

(1)股票或股市每日的上漲或下跌,不一定是媒體所述或你想的原因,要避免過度連貫一致性的連想。

(2)某一個因素不一定是股市或股票下跌或未來表現的原因,為了避免窄框效應與過度自信的誤判,應該把所有影響股市的因素拿出來一一評估。

(3)把每個影響因素用可以觀察的客觀數據評估,以外在看法做為輔助,可以減少主觀誤判的可能。

(4)建立系統性的投資流程檢查表,降低決策的速度增加品質,避免系統一出現所產生誤判的可能性。

(5)一家公司過去的表現或印象不足以代表未來會怎樣,避免月暈效應,應該再仔細的重新評估。

(6)確定的成長性或穩定的成長性,在人們的系統一喜歡確定性下,可能會使股價帶來更高的評價水準。

(7)一檔股票下跌,已持有的人可能會繼續想持有(已損失會引發過度追求風險的效果),但沒有持有的人不會想買(萬一損失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8)股票要根據未來的投資前景做決策,而不是已持有的成本或是否已賺賠的狀況。(避免處置效應)

(9)減少觀察股市或股票的頻率,因為看到頻繁的短期下跌產生痛苦,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10)股市及股票比你想像的難預測,沒買到(或避開下跌)不要說你之前就早知道會這樣,為什麼沒有買(或賣),不僅沒太大意義,還可能造成以後追高殺低的不良後果。(避免馬後炮效應)

(11)找到一支飙股,或是績效很好,盡量是以完善的投資準備與過程去解釋,不要是以為你突然做對了一件事,這樣會誤以為自己真的佷神(聚焦錯覺)

(12)投資的過程是否合理及系統化,而非只看短期或目前績效狀況的好壞,去判定一個經理人的素質,才不會產生偏見或無端耗損人才。(避免以「經驗自我」取代「記憶自我」的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