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peculation, Trading and Bubbles(簡體中譯本「誰都逃不掉的泡沫」,Jose A.Scheinkman,中信出版社。,20166),為一篇建構數理模型(置於書中後段)解釋市場泡沫的學術論文,並由作者以文字說明金融市場形成泡沫的原因以及觸發泡沫破裂的關鍵因素所編成的一本書,其中並有著名的經濟學家Arrow, Kenneth J.撰文評論。文中由18世紀南海泡沫發生的過程開始說明作者建構泡沫發生原因的模型,其後再用2000年的科技泡沫、2006~2008年的美國房地產泡沫,並以中國股市A股及B股差異化交易制度的實證研究,解釋及驗證作者對於泡沫的形成及結束以及特徵的說明。

 

一.形成泡沫的假設條件:看法歧異性與看空及做空成本較高

 

    其基本假設建立在:市場參與者對於市場或股價看法存有差異以及做空成本較高的兩大假設所產生的結果。此使得市場中樂觀的觀點比悲觀的觀點表達更為充份。事實上此一假設於現實中算是合理的假設,因為不論是交易制度或是媒體對於投資標的的報導,確實多是有利做多或偏向看好的投資標的。而由於投資人過度自信的心理傾向使得樂觀者願意支付比標的投資價值更高的價格,且在做多比做空的言論及成本都有利的狀況下,長期就可能出現資產價格泡沫。

 

二.誘發泡沫的因素:新科技出現導致對未來過度樂觀

 

    而根據作者的研究及觀察,伴隨資產泡沫出現的是成交量的明顯擴大及周轉率明顯上升,而資產泡沫的觸發常伴隨著金融與科技的創新。金融科技的創新如2004~2007年各種房貸的槓桿式的新金融商品,使得資金得以持續流入房市創造泡沫的環境。而資金的充裕及槓桿的擴大常是提供泡沫的較佳環境界。而科技的創新則提供投資人未來投資的想像空間,如1920年代汽車及冰箱等的大量出現,或是1990年代末期網路的興起,都使得投資人產生更為樂觀的預期。

 

三.觸發泡沫破裂的因素:資金緊縮或金融資產供給明顯增加

 

     資金相對於資產的數量為泡沫大小或是否觸發投資泡沫破裂的因素。例如2000 年科技泡沫破裂的誘發因素可能是FED的升息以及大量的科技股解禁釋出籌碼,為現今解釋為何2000年為何科技泡沫破裂的原因。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方面也是後續大量非實AAA等級的抵押債或衍生商品的出現,以及伴隨著高槓桿的特徵,故使得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歷史罕見且又比2000年科技泡沫嚴重許多的原因。

 

四.目前的環境有金融泡沫嗎?仍有各別標的或產業偶發性出現,但整體金融市場尚無過度樂觀且成交量尚無明顯提高現象

 

   以下是藉由作者的判斷泡沫的現象方式,對比目前的金融環境所做的一些思考:

 

1.量化寬鬆政策確實創造了低成本且充裕的資金環境。

2.2015年陸股的暴起暴落、創業板超高本益比的現象、且伴隨成交量及周轉率的明顯提高,確實出現了類似泡沫且亦在一年內破裂結束。

3.負利率的債券還有人買確實可能是資產價格偏離了投資價值的現象?只是為了以後有人買會漲而不在乎是否收到息?不過其他種類的債券評價還是與低利率的公債表現亦有連動的關係。

4.從獲利的角度來看各國股市評價不一,台股整體評價尚合理,美股本益比雖為過去5年的高位,但相較目前的利率水準,18倍的本益比也沒太離譜就是。

5.目前對於經濟及科技創新的前景並無太樂觀的預期,雖然政策寬鬆對於風險情緒及資金面都有正面影響,但投資人對於未來並無太大的憧憬,股市成交量也沒明顯擴大,因此要說目前已是泡沫倒也不大像。

6.不過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發展或創新的產業,有時反應在股價與成交量上確實有些過度樂觀或出現超高評價的現象。

7.FED升息及未來收緊資金的速度以及其他國家是否再擴大寬鬆政策,確實要緊密觀察後續狀況及影響性。重點就是觀察資金與投資標的供給量的相對關係對金融市場是否開始產生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