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週期、通膨壓力、與FED 政策風險

美銀證券的全球經濟分析師Ethan S. Harris,在“Is the Fed fighting the last war?” (BofA Securities, Global Research , 2021/10/20.)一文中分析了美國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後經濟擴張週期所產生的通膨壓力、成長動能、及FED應對政策狀況與1960年以來過去幾次經濟循環的差異:

一.結論:

1.前次的經濟循環特徵並不適用於此次經濟復甦路徑觀察問題的參考依據。

2.此次經濟循環與過去幾次循環的特徵差異持續加大。目前循環的主要問題來自於供給不足、而非需求不足。

3.在通膨風險下,未來2年的某一個時點,FED被迫加速緊縮政策對金融市場的風險已在逐漸增加中。

二.1960至今不同經濟循環的通膨、成長特色及FED應對政策差異:

1.1960年代在經濟與軍事並重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之下,再加上FED 認為充份就業的失業率應該是4%、而非戰前的5%,使FED不願緊縮政策,以致於在當時產生了經濟過熱的狀態。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教訓是: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的充份就業的非通膨加速失業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是多少?

2.1970年代的兩次擴張週期皆源自於暫從供給面衝擊的因素減少。而此時期經濟衝擊的來源主要來自於油價原物料價格上漲的供給面因素以及勞動生產力的下降,當然金本位的廢除美元的貶值也對通膨壓力產生影響。而FED對於控制供給面衝擊及通膨能力的不足,及低估了當時的NAIRU。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教訓是:FED對於對付供給面衝擊的能力是較弱。

3. 從 1980 年的卡特政府信貸緊縮和 1981-2 年沃爾克急劇上調利率引發的經濟衰退開始,1980 年代的通貨膨脹受到了戲劇性的下跌。 通脹起初急劇下降,但隨後仍居高不下,部分原因是前十年的高通膨預期經驗揮之不去。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教訓是:將通膨精靈放回瓶子中是不容易的。

4. 1990 年代在個人電腦科技等興起下的“新典範”使生產力激增,尤其是從 1995 年持續到 2005 年。FED 在格林斯潘的領導下,在通膨受惠生產力上升且控制良好下,寬鬆的貨幣政策讓經濟運行的時間比平時更長。但這也可能導致了2000年的科技泡沫發生。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是:正面的生產力提升的正面效應,可以延長經濟擴張週期的時間。

5. 2000 年代經濟復甦強勁,但通膨僅略高於當時非正式的 2% 通脹目標。 這一時期菲利普斯曲線變得更平坦。 該週期的特點是出現了巨大的信貸和房地產泡沫,以及大宗商品價格通脹在周期後期飆升。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是:通膨並不是在經濟週期後期的唯一風險。

6. 2010 年代的擴張稱為“康復式(rehab)下的復甦”。 經濟及銀行業在2008房地產危機後僅緩慢經好轉。 銀行、房地產市場、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需要時間來恢復。 此外,在高失業率下也沒採取進一步的財政擴張政策。 經濟恢復緩慢,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時,通脹預期正在下降,抵消了勞動力市場緊俏的通膨影響。 通膨率接近 2% 的目標,但美聯儲從未持續實現 2% 的目標。 

從此時期得到的經驗是:從資產負債表調整的康復式下的緩慢復甦伴隨著通貨緊縮的壓力。

  

三.FED從前次循環「康復式復甦」經驗調整貨幣政策

儘管在前一個週期的長期寬鬆政策下,但未能持續達到膨預期目標。 這引發了FED政策目標的調整:

1.目前適度的容忍讓通膨暫時超過其通脹目標;

2.讓經濟改善使失業率進一步推低至低於充分就業的估計值。

3.在此過程中為弱勢工人創造更佳的經濟環境。 

因此產生了目前高通膨數字下,FED判斷因供應鏈暫時性因素,仍維持目前較寬鬆的貨幣政策。

四.此次經濟週期環境差異對未來貨幣政策產生的風險因素:

1.此次復甦失業率很快的回到了近5%的水準,而非上次週期的緩慢的恢復。

2.比以往更大的財政政策出現,且家庭部門資產負債狀況良好,仍有足夠的消費力。

3.疫情因素及科技業的發展供應鏈的衝擊,加上全球綠能政策的發展與限制,是否讓此次供給面的影響因素較預期更久。

4.持續走低的勞動參與率,是因工作轉換難度上升、提前退休、或疫情後工作新型態的出現...等因素產生,自然失業率或讓通膨加速的失業率是否沒有像FED判斷的4%這麼低?

5.通膨預期已較前一週期時上升了。


也就是說,未來在高消費力狀態延續下,萬一供給面的衝擊比預估的久,未來若FED加速升息到來的時間提前,此為未來2年金融市場的主要風險,及是否因此提前終結了目前擴張週期,與股市多頭走勢的重要觀察因素。

   

 

  

 

       

資料來源:

Ethan S. Harris, “Is the Fed fighting the last war?” ,BofA Securities, Global Research , 2021/10/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