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金融市場的判斷好像比較簡單,看到指標高了就賣,指標低了就買,而且這樣常常可以避開大跌。這樣的原因好像是以前有做了些研究,但並不是非常深入,了解不多的時候憑著一招半式及簡單的指標反而可以輕鬆避開損失。不過隨著了解愈來愈多,知道金融市場的複雜後,反而在投資決策上就不夠果決了。
事實上,了解了金融市場運作後,大概可以歸納於幾個關鍵因素,例如說股市表現會受(1)經濟景氣;(2)市場心理及恐慌程度;(3)籌碼及資金;(4)政策因素;(5)股市評價等因素影響。不過在不同時間點影響的程度不一。
雖然經濟景氣的趨勢可以說明70%以上股市的方向,不過市場的恐慌程度、籌碼、政策、與評價狀況卻會影響股市高低點的位置及出現的時間。
例如這次歐債風暴影響了股市大跌、景氣趨緩,但是美國經濟表現比市場預期佳後,美國股市跌幅就明顯比其他地方縮小許多。不過一開始若先預測出美國經濟Q3沒這麼差,但若沒預期到股市也跌了這麼多,受傷的程度還是不小。
因此股市漲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呢?平常如何逢凶化吉,如何在愈來愈深入了解到很多事後,還能看清市場的本質而因應呢?我想應該是這樣解釋及面對市場波動:
(1) 股市的趨勢還是由景氣所主導,雖然有時間的先後,因此在景氣指標或股市技術指標相對位置已較高,當預期景氣趨緩的力量要增加時,整體的股票部位還是要大幅降低的。因為就算實體經濟表現沒想的比預期差,但是整體景氣趨緩、籌碼及市場預期變悲觀的氣氛還是會造成股市大跌的。
(2) 當股市跌或漲到一個合理的幅度,或景氣及籌碼合理的時間修正後,不管當下的景氣多差或多好,只要政策力量的轉變、或與之前預期不符,對於股市是否提前出現低點或高點要開始放在心上並提高警覺。
(3) 深入了解很多東西後,再回歸到簡單的投資邏輯及指標,試著找回懂不多時的果決力,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投資功力再精進的體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