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doing Project(橡皮擦計畫)

雖然書名不是很吸引人,不過看到本書的作者Michael Lewis過去的豐功偉作,包括老千騙局、魔球、大賣空、快閃大對決部部經典,甚至已有2本書拍成電影,就應該是值得一看的書了!而事實上亦是如此,” The Undoing Project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中譯本「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早安財經,2018年4月)一書,由魔球一書背後深層原因的發想,即是什麼原因讓人用刻板不正確的印象去用太貴的成本選了不夠好的球員,而後在「魔球」一書出版後,掀起了美國各行各業統計數據分析決策的風潮。而行為經濟專家及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指出背後原因早在1970年代就被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Kahneman(丹尼爾.康納曼,1934~至今)、及Amos Tversky(阿莫斯.特沃斯基,1937~1996)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破解,就是人類心智的誤判。而此書就在講述康納曼及特沃斯基兩人的情誼及合作的故事,並且在深動的故事中講述2人在行為心理學及經濟學等的發現及相關發展與理論。首章作者從NBA利用「魔球」精神發展的故事切入,把讀者興趣拉升,再進一步關始說明2位心理學家的精彩故事。

Michael Lewis的寫作功力來自於其努力的了解事實原因、理論的前因後果的發展,並深入訪查自2位心理學家兒時至求學及從事學術生涯的過程,並在以色列戰火下的從軍實務經驗等等深入的採究,使得此書讀者能在看精彩故事的過程中,不僅了解影響人類心智行為心理學的發展,還能對所處的世界的運行及自身的投資或各種決策有所啟發。想必未來又是拍成一部電影好素材。

以下就書中詮釋的相關行為心理學知識摘述如下:

一、典型的認知偏誤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人類心智會忽視原本不期待看到的事物,反之,會渴望看到合乎預期的事物。某種既定的看法形成後,會以此印象選擇性去蒐集與分析其他資訊。如對一個人或一檔投資標的看好,看見相關有利的事物就會強化自己的信心,但對不利的事物反而淡化或視而不見。

2.當下偏誤(Present Bias)

即高估現狀的偏誤,也就是說做決策時更容易受到「當下」情境影響,而低估了「未來」的影響。

3.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人們通常在看到結果後,會誇大對這個結果的預測能力。亦即事後諸葛的本事。(這在股市中最為明顯)

4.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當你「已經擁有」一樣東西,就會很容易覺得這樣東西的價值很高。(已經擁有的球員、股票、房地產,覺得比別人擁有或未擁有的價值更高,而不願意賣出)

二、KahnemanTversky發現「捷思法」可能導致誤判

1.相信小數法則(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人們通常會將事件部分事實,誤以為是全貌妄下結論。(如統計學家認為光靠人口抽樣就足以代表整體,歷史學家常用單一或幾個因素,解釋自己看見的現象...)(P.163)

2.人們常用經驗法則取代機率法則判斷事物,即用捷思法(heuristics)判斷,而導致可能誤判。而這些捷思法包括:

(1)代表性(Rrepresentativeness)

人們通常在進行判斷時,會將要判斷的「標的物」與心中的某個「理想典範」做比較。(例如某個籃球員與你心目中的NBA籃球員形象愈接近,你越可能認為他未來會成為NBA球員)(P.188)

(2)可得性(Availability)

越是容易浮上心頭的情境,也就是說可取得性越高,人們就會判斷它的發生機率越高。若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或常被提起的,在做判斷時也會給予加權。(例如剛看到車禍發生,就會提高判斷車禍可能發生機率的判斷)(P.195)

(3)有條件捷思法(Conditionality Heuristic)或不成文假設(Unwritten Assumption)

為了判斷任何一種情境的不確定程度,人們會做出不成文的假設。人們判斷時未將自己的無知考慮進去,以致於誤判可能上升。(例如評估企業獲利時,會傾向假設一家企業營運正常,且根據此一假設進行預測)(P.197)

(4)定錨與調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就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例如把過去股市某個點數以上就是高點的印象當作很危險,就一直覺得太高了。)

三、預測法則的陷阱(預測心理學)(7)

1.人類不擅長預測,倒是很擅長解釋。

2.預測,是關於不確定性的「判斷」。

3.人們常依據有限的捷思法則,有時候可以推論出合理的判斷,有時候卻會導致嚴重系統性錯誤。

4.促使人們增加預測信心的因素,同樣會導致預測更不準確。(學生或員工被罵了變厲害,真的是因為被罵的因素嗎?還是因為回歸平均、或其他因素影響?)

5.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學習有效的方法來降低及消除判斷時可能導致偏見的原因,有效改善決策品質。

6.一旦採取特定的假設或詮釋,便會誇大這個假設的可能性,很難用不同的方法看待它們。

7.若預想的情境發生了,他們會過度高估自己當初的預測,導致認為自己「早就知道結果」的錯誤認知。(後見之明偏誤)

四、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及其他論述(10)

1.對多數人來說,獲得一樣東西的快樂,遠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當人們必須在確定的事物與不確定的事物做選擇,「害怕損失」的心情,會比「保住獲利」更強烈。

2.人所體驗到的財富的快樂,取決於財富的「變化」而非財富的「狀態」(所以曾經賺到20%,現在只剩賺10%,客戶或自己也會痛苦!)

3.人們不是直接根據機率大小做出對於何種選擇的回應。

4.分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當人們對有風險的選擇時,會個別評估有風險的選項,而不同描述方法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就是所謂的分離效應。因此,可能改變情境描述,讓獲利看起來像損失,就可以轉變對風險的態度。(如做手術成功的機率是90%,或說成有10%機率手術會失敗導致死亡,會影響病人的態度)

5.因此,人們並非在不同事物間做選擇,可能是在不同描述之間做選擇。此種因素讓政策制定,或商家訂價出現調整運作的空間。

五、行為心理學對經濟及金融市場判斷的一些啟發

審視了2位重要心理學家的論述,也可以藉此反思對於經濟及金融市場預測的可能常見的錯誤行為,包括:

1.用平均的經濟擴張週期時間去預測經濟週期的時間。例如美國2次戰後擴張週期為平均5年,因此在5年前之後的每一年就開始有人覺得美國經濟擴張週期要結束了。而過去2次戰後至今,美國的擴張週期其實是12~120個月之間,目前已經110個月了。還是要分析物價、利率、以及房市、就業、政策等綜合的影響因素,而非單一的週期時間因素判斷。

2.19982008年都發生金融危機,就認為2018年也會發生金融危機。金融市場發展與經濟趨勢、企業獲利、房市狀態、利率政策.....等皆有關係,用單一「錨定」的週期,或大家對於金融危機強烈的印象,很容易受到金融危機可能性真的上升的影響。

3.美元升值週期就會產生新興市場危機。美元走勢影響因素很多,美元是否真的夠強,原物料及油價走勢、或是中國經濟的發展皆要同時考慮,才能判斷危機是否可能真的出現。

4.曾經想做的決策,但沒做真的發生了,而少賺或多賠了懊惱不已。其實自己沒有這麼神,雖然想過,但從想過到想通到決策到做對需要一連串系統性的思考及機制。沒做就是沒做,不用過於懊惱,讓自己壓力過大。針對自己的投資機制不足之處持續改進就是了。

整體的投資策略或個股的買賣決策,隨時皆以最新的資訊及發展做為新的決策依據,並且建立起有系統、多方思考的判斷機制或模型,高點沒賣、低點沒買,雖然會覺得很痛苦,但儘量少想吧!愈想愈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